1.軟氮化:學(xué)名‘氮碳共滲’,早期把蘇聯(lián)(俄羅斯)的液體法翻譯為‘低溫氰化’。現(xiàn)在國內(nèi)流行的有氣體法、無(低)毒液體法和離子法。滲入鋼表面的元素以‘氮’為主,同時添加了‘碳’。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層(白亮層)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顯的改善。這里要強調(diào)一下,和滲氮不同的地方是:氮碳共滲的著眼點是希望獲得一定厚度(一般為10~20μm,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,目前實驗室里據(jù)稱在碳素鋼上曾經(jīng)達(dá)到的厚度為110μm)硬度高、脆性小、沒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優(yōu)良的白亮層,至于次表面的擴散層,按照鋼種和使用要求不同雖然有時需要作某些調(diào)整,但處于次要地位了。氮碳共滲的適用廣泛,幾乎覆蓋所有常用鋼種和鑄鐵。以碳素鋼為例,按照氮碳共滲處理的溫度分為鐵索體氮碳共滲(520~590℃)和奧氏體氮碳共滲(600~720℃),處理的時間一般為2~6小時,前者獲得的白亮層為鐵氮化合物,后者快冷后在鐵氮化合物層的下面還有一層含氮奧氏體+馬氏體層(5~12μm)。為了增強和改善白亮層的性能,我國的熱處理工作者還采用了在滲氮的同時又單獨或組合添加硼、氧、硫、稀土等元素,做了大量的工作,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來的效果。這種探索,至今方興未艾,是熱處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熱點之一。
2.‘軟氮化’含義不是指獲得的硬度比所謂的‘硬氮化’的硬度低,而是含有簡便、省事、費用低的意思。
氮化處理技術(shù)氮化作為熱處理中的一項重要處理工藝,它有著多種形式。
每一種工藝都對應(yīng)著不同的性能特點,希望在此大家談?wù)勛约旱慕?jīng)驗與看法,以便共同提高。 我單位的氮化處理常用的就有六種,當(dāng)然了也包括了復(fù)合氮化技術(shù)。復(fù)合氮化——QPQ
這一類氮化處理的特點是:高耐磨、高抗氧化能力。它主要克服的是摩擦磨損,其抗咬合能力非常的強,接近滲硫后的效果。概念:(軟)氮化是向鋼的表面層滲入氮原子的過程,其目的是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,以及提高疲勞強度和抗腐蝕性。
它是利用氨氣或含氮原子的有機液體在加熱時分解出活性氮原子,被鋼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層,同時向心部擴散。
氮化通常利用專門設(shè)備或井式滲(氮)碳爐來進(jìn)行。適用于各種高速傳動精密齒輪、機床主軸(如鏜桿、磨床主軸),高速柴油機曲軸、閥門、工具等。
氮化工件工藝路線:鍛造-退火-粗加工-調(diào)質(zhì)-精加工-除應(yīng)力-粗磨-氮化-精磨或研磨(一般情況下氮化后直接使用)。
由于氮化層薄,并且較脆,因此要求有較高強度的心部組織,所以要先進(jìn)行調(diào)質(zhì)熱處理,獲得回火索氏體,提高心部機械性能,保證氮化層質(zhì)量。
鋼在氮化后,不再需要進(jìn)行淬火便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。 氮化處理溫度低,變形很小,它與滲碳、感應(yīng)表面淬火相比,變形小得多。
鋼的軟氮化:又名氮碳共滲;氮碳共滲是向鋼的表層同時滲入碳和氮的過程,習(xí)慣上氮碳共滲又稱作氰化。目前以氣體氮碳共滲(即氣體軟氮化)應(yīng)用較廣。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鋼的硬度、耐磨性、疲勞強度和抗咬合性滲氮(軟氮化)的常見缺陷